HiJanetKo
【見學館X島嶼星光Interview Talk】設計者的品牌創業之路——李潘龍 博森設計總監
與談人:李潘龍 博森設計總監
特別嘉賓:周信宏東慶建材有限公司 總經理
藉見學館「百年品牌孵化中心導師群」專案,安排一系列人物專訪,理解台灣設計人的自我行銷與品牌經營之道。
第二場,我們特別邀請博森設計創辦人李潘龍,來進行線上交流分享。

「博森設計」由熟悉各種工藝的設計總監潘龍主持,以崇尚簡約設計的哲學,回歸自然事物的本質,將簡約精工發揮到極致。近年來在家居或商業空間的作品都深受好評,以設計作品「Shared Office」、「淡海會館」獲得2016 德國 iF Design Award的肯定,前者同時獲選2015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工作空間類TID獎。
「博森設計」總是能將空間內外的人文歷史與地景串連起來,並利用材質的既有紋理,為業主打造簡約卻不簡單的美學空間。

設計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?
透過引而學,才是創造生活。
「這幾年我們把裝修放更淡,所謂淡,是指不過度裝飾、省略材料表現、裝飾性的物件,對於『人生活在空間的活動樣貌跟精神』反而有更多的探討,我們設計者不需要特別為業主打造什麼、而是引導他們過生活,不在空間加入太多自己的想法,因為這不單純是自己的作品,還是他要用的空間、他的家。」潘龍表示。
潘龍同時堅持著,設計的成形背後一定要有意義,每一筆一畫架構出的設計,造型與機能都需其來有自,潘龍舉了兩個日本博物館的例子,一個是「東京根津美術館」,館內踏階台度相對緩和,是為身著和服的女士們細心講究的動線和尺度。一個是「滋賀縣佐川美術館」,以水池環繞的建築有著巨大屋簷,屋簷特別做了排水溝槽,讓雨水通過排水管往兩側集中排下,流向下方鋪設了卵石的排水溝,雨落時分也成為美麗的風景。

「在微小處也不忘美感,這就是日本式的貼心用心。這幾年來常跟見學館走訪日本,很是認同他們的設計背後都有相對性的隱喻及用意,不會盲目追求最新最流行的設計。」
所以潘龍常自問也經常問同事:「為何想要呈現這樣的設計?」為的就是引導同事,讓設計回歸事物的本質,對於潘龍而言,美學,不是做了多美多厲害的設計,而是能闡述本質。
本質?聽起來有些抽象,說穿了就是目的跟意義,佐川美術館欲透過水將琵琶湖的詩意呈現,體現環境與生活態度的美學結合。再舉個例子吧,信宏某天跟潘龍說,他想將品牌Show Room重新設置,問問他的想法,潘龍提供的建議就一件事——你的本質如何直觀地展示出來,重要性大過於各種表現設計的華麗手法。

安藤忠雄的光影敘事、妹島和世在簡約形體上的轉化⋯⋯日本建築大師的設計論述都成了啟發潘龍的養分。
自掏腰包做對的事
我又想起潘龍的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的案子,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是仁愛路舊空軍總部的其中一塊基地,再造時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掌舵,改造為促進台灣社會創新產業發展的推進實驗室,許多年輕的社會創新企業實驗家在此進駐。其中面臨仁愛路的圍牆有一間「穿越圍牆的玻璃屋」,在圍牆鑲嵌一間玻璃屋作為另類的入口通道,新奇有趣的穿越體驗,不只給予民眾靠近的理由,也替社創中心創造更多自由出入的開口。

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的玻璃屋,打開了面向仁愛路的圍牆,讓過去的軍事基地多了幾分親切。
而這玻璃屋的規劃與設計,潘龍自嘲「是我做的一件對的傻事!」,他將這段期間的設計顧問費用,全部轉化投入到這間玻璃屋。實踐他對公共空間的「共享」概念與堅持,號召大家一起「共享共好」的案例還有社創中心的共享工具室和職人展演工作間,顧及預算緊迫且希望不耗費太多公家資源,廣邀設計師一同來支持這個項目,並為共享工具室收集了許多工具,2018年GOOD DESIGN AWARD參賽,將所有參與的設計師加入參賽計畫,共享榮耀。

「很多時候我在還沒看到『利』之前,就先做了,我相信做對事情,『利』自然會來。多數聰明人是先確認有利可圖才會去做,我想這是我跟許多人不一樣的地方吧!」潘龍說。
在潘龍身上,我們看見他每一次的工作項目,都在實踐他主張的工作價值——能不能幫得了別人?
不把個人利益,而是真心為他人著想,想著什麼對業主才是最好,做什麼才是核心價值的具體實踐。

位於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二樓的共享圖書室。潘龍串連「仁愛空軍總部社創中心改造案」與見學館的「圖書勸募交流計畫」,以設計者的角色獲得今年日本優良設計獎(2017 GOOD DESIGN AWARD)。
謙遜的完美主義人格
潘大哥有顆很好的心,願意分享、扶持與創造,這樣純粹的心在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很少見了。
參與這場訪談的游杰騰 杰瑪設計總監這樣描述潘龍。

潘龍不是個會自己走上台的表演型人物。
這也是他2018年獲得GOOD DESIGN AWARD之後,開始減少行銷曝光的原因,「當有人開始視你為大師、老師,我就會要自己『回歸本質』,問自己:論述夠不夠扎實、自我充實與累積的程度到哪了、做了多少事情、做的是否跟說的一樣?」於是他不斷地內觀、內省,發覺不足後再學習、連結、觀察,然後在機會之中開拓新的路。
不過在不爭不搶的性格底下,潘龍的骨子裡又有一份古道熱腸,像個好大哥、好前輩,熱心分享所知所學,那份想要拉拔你一起成長的心意,是很無私的。
我認識潘龍13年了,這13年來可以持續學習成長的人不多,他是其中一個。而過去這4、5年來,他的改變最大,從思維、言談都有很大的不同。
這是特別嘉賓周信宏東慶建材總經理,眼中的李潘龍。

從博森設計到博森建築空間整合
在時代的轉變之下,創造機會。
室內設計市場大多著重在住宅設計,潘龍在五、六年前開始佈局,調整空間類別的比例,住宅設計的比重漸少,著重發展公共空間、展場、辦公室、商業空間設計,跨足建築自地自建,以及平面視覺與品牌改造都是業務觸及範圍,不再固守住宅設計。
近期則調動設計與工程的比例,將工程外發給更為專業的工程整合公司,讓團隊有更多心力專注在設計創造。

潘龍參與永泰縣長慶鎮農技站的改造。
至於跨領域的契機,潘龍謙虛給了這四個字「貴人相助」,我的觀察是,雖說有各路貴人給予機會,提供不同領域的設計嘗試,但關鍵就在他的處境識別與優勢覺察,把握機會順勢而行,整合人脈資源,站在共創共好的出發點,將各領域的匠人將才相互結合,做項目也支持工藝職人、國產材與設計產業,互助與專業加成,達到共創雙贏的目的。
不同於上一場Elen採取垂直組織發展,來擴大企業的體量與營收,潘龍走的是水平式的跨領域整合,剛好這兩場的品牌與企業經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,也各自有各自的挑戰。
見學館總監許俊雄為這場座談做的總結。

【企劃撰文:柯霈婕/採訪:蔡舒湉/攝影:吳佳容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