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HiJanetKo

2021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作品|翻轉老屋新生多元的再生能力與鏈結

已更新:2021年10月18日

昨日下午,對一群愛好老屋、擁護老房子的人們,是個特別的日子。


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「2021台北老屋新生大獎」的獲獎作品昨日揭曉,頒獎典禮在南港瓶蓋工廠舉行,頒獎典禮之前,特別安排一段「老屋報報」活動,參賽者上台分享參賽作品,帶領台下與會者歷經一場台北老屋臥遊趣,從萬華南機場古老的五角大廈、文山區榮民住宅變身的共居聚落、中山區的央行總裁官邸、公館空軍眷村的聚落文化中心、到北投街邊的老宅書屋劇場,也讓更多人知道,大稻埕旁有間從阿公舊倉庫變身的煮茶屋、南港有座用台電中心倉庫改建的方舟共創基地……遊遍台北各個你不曾注視的角落。


同時也有機會理解每位空間設計者、使用者對老屋新生的期待,像是潤澤明亮設計事務所的總監林宥良分享:「利用翻新這件事,與屋主一同重新梳理生活,整理出一個適合後半人生過活的空間,往下一階段的人生邁進。」


(Photo Credit:潤澤明亮設計事務所)

(攝影:柯霈婕)


十禾環境設計的吳聲明建築師的分享也令人深刻:「三分鐘無法分享一個作品,但足以傳遞一個概念——老屋的重點是守護人、以及在裡頭發生的故事,但當我這座老屋沒有人,我們要守護的就會是它承載的『創意創新』。」


(攝影:原間影像/朱逸文)


頒獎採現場拆信封頒佈,增添不少緊張與期待的樂趣,歡呼聲、掌聲與得獎者的神情……讓現場氛圍令人動容。主辦單位還替每位得獎者準備一段影片,由評審說明評選觀點與得獎原因。


(攝影:柯霈婕)


吳聲明建築師的得獎感言令人動容:「我替老屋做的事,就只是替他們發聲,有許多老屋生病了,但它們不會說,需要我們替他們發聲,做結構補強、裝消防……這樣就可以避免憾事發生。」


首獎作品:自然通風,台北周公館/雜草町 Grassland/一碼IMMA-人與物的再生基地

藏身於大安區的住宅類首獎作品「自然通風,台北周公館」,透過電腦模擬空氣對流方式,創造舒適宜人的空間,把空間留給應該要有的生活。


本次非住宅類首獎作品「雜草町 Grassland」,強調人與人共享生活的同時,更須關心人與環境的共生,將閒置的家族祖厝改造為推廣臺灣雜草文化平台,透過舉辦在地雜草推廣活動,引動民眾參與,從日常生活探索到連結土地,在城市裡學習與自然共生,讓整建維護與社區環境有所連結。


社區空間類首獎作品「一碼IMMA-人與物的再生基地」,位在萬華區南機場整宅二期社區中庭,翻轉人與物與空間再生的各種想像,團隊破除硬體建設的物理邊界,將曾經是聚集上百攤的傳統市場和軍公教福利站,重新建構起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流通而循環的互助平台,創造空間與社群彼此間自我整合的能力

評審團特別獎:玖樓璞園Pure Coliving/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

本次評審團特別獎作品「玖樓璞園Pure Coliving」,經營團隊將過去的文山區國軍單身退員宿舍,改造為符合現代共享精神的住宅,除了在隱私與公共之間取得平衡,也勾勒出未來共居的生活方式。


「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」,百年後新舊空間透過重新規劃重整後,對外開放並成為心境轉換空間場域,讓古蹟成為有生命的有機體,能夠延續歷史脈絡,並提供強大的社會能量。


整維行動特別獎:點亮太平町-台灣原生林下緣/OPG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/青田中

這是此屆首次增設的獎項,針對過去參與更新處整建維護補助及相關計畫亮點案例給予肯定,共有「點亮太平町-台灣原生林下緣」、「OPG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」、青田中等3件得獎作品展現整建維護推廣之多元面向,鼓勵更多民眾投入自主改造周邊老舊空間及生活環境,為街區引入再生契機。


感謝2021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們,主席趙璽、委員陳佳蔚、袁世賢、趙璽、劉建億、黃筠舒及蕭定雄。

2021台北老屋新生大獎-得獎名單:

█ 住宅類

首獎:自然通風,台北周公館

評審團特別獎:玖樓璞園Pure Coliving

得獎:迴游

得獎:層聚 Layering

█ 非住宅類

首獎:雜草町 Grassland

得獎:不只是圖書館Not Just Library

得獎:森林-無盡藏

█ 社區空間類

首獎:一碼IMMA-人與物的再生基地

評審團特別獎: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

得獎:N24 台北方舟

得獎:蟾蜍山大客廳

█ 整維行動特別獎

得獎:點亮太平町-台灣原生林下緣

得獎:OPG賦予明興秀明閒置空間新生命

得獎:青田中

█ 網路人氣獎: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


恭喜所有得獎者!

【撰文:柯霈婕/資料來源:臺北市都市更新處】

948 次查看0 則留言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